某計算機公司對其一個分廠生產鍵盤的66道工序進行了一個調查,首先把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記載下來,注意,不是查看工藝文件,而是實際觀察現(xiàn)場工人做了什么,以確定要記載的工序。每道工序都用非常簡明的語言加以記錄,接著對所有的工序進行分類。如“熔斷”、“放置新元件”、“焊接”等為產品增值的工序被歸為一類;如“登記測試結果”,“運去檢查”,“等待箱子裝滿”等非增值性的工序歸為另一類。統(tǒng)計表明,生產計算機鍵盤的66道工序中,僅有21%的工序是增值的,其余均是無效勞動。
誰來承擔這些非增值無效勞動的費用呢?很顯然,這些費用被計入生產成本,不是提高了產品價格,就是降低了銷售毛利。上述可以被去除的79%非增值的工序,在精益生產中被稱為浪費(MUDA),可以說它是任何的制造現(xiàn)場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的先天產物,但若任其蔓延成長,將導致企業(yè)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優(yōu)勢。浪費存在于現(xiàn)場的時時處處,我們視之為“現(xiàn)場之敵”。
消滅它,需要先了解它。
浪費之源
在制造現(xiàn)場中,導致浪費的根本原因是有過剩的生產要素的存在,即人、設備、物料、廠房空間。這些超過必要的生產要素同時也構成了第一層次的浪費,過多的人員,會發(fā)生不必要的勞務費;過多的設備,會發(fā)生不必要的折舊費;過多的物料,會發(fā)生不必要的利息支出;過多的廠房空間,會發(fā)生不必要的租賃費,即無論過剩了哪種生產要素,其結果都會提高制造成本。進而,第一層次浪費之間相互作用,會產生第二層次浪費。
其一,在基本生產要素未被全部派上 用場的情況下,會產生等待的浪費,包括人員、設備、物料、場地的等待;其二,為避免等待(尤其是人的等待)各工序便制造出了多余的顧客不需要的產品,即過量制造的浪費。其三,大多數公司分析工序后發(fā)現(xiàn),低于總數17%的工序是增值的,約35%的浪費是可以很快或不難去除的,而其余近50%的非增值性工序很難完全消除。觀察上述生產計算機鍵盤的現(xiàn)場不難看出,由于工作站點的布局所限總會導致不增值的搬運作業(yè)和中間在庫的產生,即搬運和庫存的浪費;作業(yè)員每一動作中的拿上拿下、彎腰、對準等不增值的動作浪費;由于作業(yè)設計的限制總會存在;一旦產生不良品時的修補作業(yè)會使前序耗費的人、機、物等資源瞬間化為浪費(制造不良品的浪費);此外,一些看似增值的工序也是可以省略的,如自動切和自動銼工序,通過改進自動切工藝可以省掉自動銼工序,可見,加工過程中依然存在浪費(加工的浪費)。
上述七種浪費雖都是多余的基本生產要素彼此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但如此相互作用的完全程度截然不同。等待,未發(fā)生任何人、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終止或拖延了其它新的浪費,只產生了一層浪費帶來的基本費用提高;過量制造,人、機、物之間相互作用得最完全,而且將前序“不完全”的搬運、庫存、動作、不良品、加工的浪費全部吸納入制成品之中,將各階段的勞務費、折舊費等費用疊加起來,不可逆轉地大幅度提高了成本。
過量制造的黑洞
過量制造的結果是在生產線的周圍產生了過剩的庫存,即第三層次的浪費,并由此產生第四層次的浪費,這些過剩的庫存需要管理人員;需要重新擺放;若現(xiàn)場容納不下,需要建倉庫;需要倉庫之間的搬運;需要清理修復等等。倘若我們沿著這些紛繁的枝節(jié)分析下去,還會有第五、第六層次的浪費。
人們習慣于大批量地生產,而不習慣于一一對比我們是否依據需要去制造。過量制造出來的庫存,會使人們總有活干而掩蓋了等待的浪費;會使人們常常大批量搬運部件而忽視了搬運的浪費;會使人們總有富裕的部件可用而容忍了加工不良的浪費;然而,利潤就是在這樣的舒適和不經意之間溜掉了。
發(fā)現(xiàn)異常
任何的制造現(xiàn)場,都不會將種種浪費自動地展現(xiàn)出來,當然也不會有多少如那家計算機公司,通過工序寫實將浪費(如諸多的等待)躍然紙上。且看前述計算機鍵盤的加工過程片段:運去檢查、等待、運上檢驗臺、檢驗、登記檢查結果、運回裝配線、等待,運至底座裝配線,其間發(fā)生了產品表面劃傷不良。如果不能將搬運距離和動作不合理的存在這些根本原因識別出來,劃傷之類的問題也很難根本消滅。若要使全部浪費現(xiàn)形出來,必須使其聯(lián)合制造的產物——異常,現(xiàn)形于表面。發(fā)現(xiàn)異常并消除它,只靠少數專家和管理者是遠遠不能及的,必須依靠全體員工。
所以創(chuàng)建人人都能發(fā)現(xiàn)異常的現(xiàn)場是去除浪費的關鍵。當今眾多優(yōu)秀的制造企業(yè)不但在現(xiàn)場運用各種可視化的手段暴露問題,還采用光、聲、停止動作聯(lián)合作用的警示燈作為異常問題的“照妖鏡”。 “照妖鏡”將錯綜復雜的復合浪費轉換成簡單而最容易識別的等待。
痛苦與收獲
發(fā)現(xiàn)及去除浪費是制造業(yè)永恒的主題。關于浪費分析與改善的典范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吉爾布萊茨夫妻建筑隊,他們提出了“要動腦筋輕松地干活”的觀點。他們經過仔細觀察砌磚作業(yè)中哪些是有用和無用的動作,將砌磚過程由八個動作減少為六個,他們的作業(yè)速度每天砌2600塊磚,遠遠高于其它小組每天砌500塊磚。現(xiàn)在看來,吉爾布萊茨夫婦的改善顯得渺小而簡單。但他們觀察浪費的慧眼及消滅浪費的能力和毅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時都是提升制造企業(yè)競爭力之根本所在。
現(xiàn)代的制造業(yè)中非增值過程錯綜復雜,存在于砌磚作業(yè)中的無效動作是屬于不難或很快被去除的,而對于大多數的浪費來說需要運用一定的技術。在過剩生產要素先天存在的情況下,遏制過量制造及過早制造應是改善現(xiàn)場、提升效益的主要著眼點,如何使各工序均按照下序需要的量和速度制造,準確傳遞其間的需求信息,以及如何將過剩的生產要素暴露出來,都需要當今先進的生產系統(tǒng)(JIT準時制造)的支撐。不斷去除浪費,邁向準時制造的進程是長期和痛苦的,沒有突破自我的痛苦,就沒有超越他人的收獲。
上帝從來不會賜予我們無浪費的現(xiàn)場,也從來不會賜予我們才干, 而只會留下無窮盡的問題與困難。當我們經歷過痛苦取得過收獲之后才能體會到,我們的才干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去除浪費的過程中得到的,浪費也是“寶藏”。(來源:中國服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