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售后服務不敢恭維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引人入勝的“品牌故事”、高昂的價格、身份象征……然而與此不相符的是,國際奢侈品商在中國的售后服務卻叫人不敢恭維。日前,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指出,從去年3月15日到今年3月15日,該協(xié)會共收到各類奢侈品牌售后投訴3756件,在所有投訴中,涉及售后服務的投訴量占43%。
案例:奢侈品售后詬病多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其花8000多元買了件LV襯衣,第一次只穿了幾小時,就發(fā)現破了一個洞,更郁悶的是,在襯衣其他完好部位用手輕輕一撕也隨之裂開,質量堪比“紙襯衣”,而在交涉過程中,店員稱這是“特別工藝”,事情的解決還需經過公司的相應流程,質量是否有問題要向巴黎質檢部門進行咨詢。
事實上,國際大品牌在華陷入“質量門”并不是新鮮事。早在2006年底,浙江省工商局對進口鞋類商品進行抽樣檢測的結果顯示,批次合格率僅為23.91%。這些包括路易威登、D&G等10多個世界頂級品牌。而上海市工商局此前的抽檢也發(fā)現,包括巴寶莉、阿瑪尼、香奈兒、迪奧等國際頂級品牌在內的進口服裝,不同程度地存在脫色掉色、PH值超標和面料成分與標志不符等問題。
記者也了解到,除了售后服務問題之外,在華銷售的奢侈品牌還存在高價難保高質、“歧視性”分銷體系、服務質量差、上新速度慢等問題。
投訴:同品牌售后在華多65%
據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近日發(fā)布的中國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3月15日到2012年3月15日,共收到各類奢侈品牌售后投訴3756件,在時尚大牌的投訴量榜單上,普拉達居榜首。按照類別來看,國際名表投訴最多,占整體比例的46.5%。
在所有投訴意見中,涉及商品質量投訴占57%,涉及售后服務投訴占43%。而得到解決的比例僅占26%,提交投訴的消費者中,大多對奢侈品牌售后態(tài)度表示不滿。“投訴處理不及時”、“維修時間過長”、“維修價格過于高昂”等,成了歐洲奢侈品牌在華被消費者所詬病的“服務特色”。
廣東省流通業(yè)商業(yè)執(zhí)行會長黃文杰表示,現在國際上很多一線品牌在中國都能買到,但這些頂級品牌卻對中國消費者給予和歐洲等地區(qū)雙重標準的服務。原因在于國際大牌在華拓展成本低,品牌開店速度過快,疏于對銷售服務團隊的培訓和管理。此外,中國消費者“重商標不重文化”的購買特點,也使品牌不再重視售前文化溝通。
品牌:網購渠道不能驗貨保修
除了實體店售后服務頻遭投訴外,網購奢侈品投訴也一片“紅火”。甚至近日有LV、Coach、PRADA、施華洛世奇等奢侈品牌集體向電商貨源渠道“開火”,宣告稱,其品牌沒有在中國內地授權任何網站進行銷售。這引發(fā)了業(yè)界對電商奢侈品牌貨源究竟是來自哪里,是否真實可靠的質疑。
業(yè)內人士指出,網購渠道奢侈品超過七成是沒有獲得品牌商直接授權銷售的。“有海外代購或是從經銷商、代工廠、奧特萊斯等渠道中‘掃貨’,還有黑色通道,直接從買手手里,或深圳、東莞等地進高仿A貨。”
2012年互聯(lián)網消費市場的反饋調查顯示,17%的消費者表示網購奢侈品曾遭遇假貨,76%對網購超過5000元以上的奢侈品并不看好,網售奢侈品已難獲消費者信任。而眾多商場一線品牌專柜也表示“網購渠道不能在專柜保修”。
□專家呼吁 建立奢侈品消費權益保護機制
據有關調查統(tǒng)計,2011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額已達到126億美元,尚不包括私人飛機、游艇與豪華車,占全球同等份額的28%。然而,在奢侈消費強勁增長過程中,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售后服務問題卻日益嚴重。
廣州市商業(yè)經濟學會副會長彭強指出,奢侈品的價格昂貴,其維修費用事實上也很昂貴。“奢侈品出現質量問題后,返修等待的時間也是極其漫長,漫長的等待時間,讓眾多的消費者越等越失去耐性。”他表示,部分消費者因維權渠道的單一繁瑣和維權成本的高昂最終選擇放棄。
對此,他呼吁建立中國奢侈品消費權益保護機制,對所有駐華國際奢侈品牌的商品質量糾紛與售后服務投訴進行監(jiān)督和警示,以更好地保護中國消費者合法權益,減少消費傷害。(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yè)的鞋業(yè)資訊中心)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