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鞋企轉內銷遭遇“攔路虎”
【中國鞋網(wǎng)】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加上歐盟對中國鞋子的反傾銷法案出臺及人民幣升值、鞋類出口退稅率下調,中國鞋類外貿生產廠家從2008年開始就面臨著生死攸關的局面。雖然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2008年還是有很多的中小型外貿生產鞋廠無法生存,紛紛關門停產;還有一部分鞋企加入內銷陣營,試圖從國內市場中找到生存之路。
然而,綜觀這幾年的國內市場,外銷鞋企轉型來做內銷的,成功者有之,更多的卻或失敗、或失利、或以繼續(xù)掙扎的形式勉強存活。外銷型鞋企轉做內銷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研發(fā)設計
通常情況下,外銷型鞋企在做外單時,由客戶提供板型,自己的設計師仿板,所以外銷型企業(yè)的開發(fā)設計能力有限,難以在競爭更加激烈、殘酷的國內市場,提供更好、更有競爭力的款式。另外,因為中國人與外國人人種不同,腳型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讓做慣了適合國外人種腳型鞋款的外銷型鞋企,在開發(fā)設計時難以適應中國人的腳型,無法達到很好的穿著舒適度。
因此,要想在國內市場生存,產品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無法在產品設計上作出較大突破,是無法在國內市場生存的。
資金鏈
如今,一些內銷鞋企的資金鏈都是以段結為主。也就是說,鞋企一方面跟原料供應商約定好一個結賬日期,在結賬日期前由原材料供應商隨時供應原料;另一方面也跟代理商約定好一個還款日期(一般這個日期均比企業(yè)與原料供應商的約定日期提前),代理商在每季下單時,先預交一部分款項,余款在季末或者約定好的還款日期時結清。
對于主打內銷市場的鞋企而言,這樣的操作模式能很好的保證企業(yè)資金鏈的正常運轉,但一般外銷型鞋企在剛轉入內銷市場時,對這些操作模式很難適應。因為外銷型鞋企做慣了發(fā)貨后就回款的資金回籠模式。如果操作不當,很可能會導致鞋企的資金鏈失控,從而制約了鞋企在國內市場的發(fā)展。
生產模式
很多外銷鞋企轉做內銷時,往往以自己的生產能力較強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外銷生產和內銷生產存在著很大差異。比如,外貿生產往往是以一大單為基礎,大批量生產為主,而內銷鞋企的生產一般以少而精;內銷型鞋企在每季中旬,往往會有補單的生產,且補單一般都是以幾件貨為主。一般外銷型鞋企在從事內銷生產時,很難適應這種生產模式,在安排生產的過程中,無法將生產量最大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銷售渠道
目前在國內市場,許多內銷鞋企為了使自己的產品能得到更好的銷售,樂意在終端建設上投入巨資。對于轉型的外銷鞋企,沒有成熟的營銷渠道,這無疑是與品牌企業(yè)競爭的最大劣勢。但現(xiàn)在國內品牌繁多,好的終端店鋪資源幾乎被搶占一空:百貨商場全部被國際品牌和國內知名品牌所占據(jù),商圈最好的位置也被眾多有實力的品牌瓜分殆盡。由于一些外銷鞋企多是貼牌生產,在轉型時沒有自己的品牌,要想在國內市場上生存,并且占據(jù)最繁華、最有實力的商圈,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另外,若想要快速發(fā)展,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區(qū)域加盟,但現(xiàn)在各區(qū)域實力較強的代理商均被各大品牌牢牢抓在手中,而相對較差的一些代理商,其資金實力等有所欠缺,無法使品牌快速發(fā)展壯大。這也是外銷型企業(yè)轉做內銷的一大障礙,也是最大的一個障礙。
綜上所述,一個外銷型的企業(yè)想要轉做內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外銷鞋企也應該看到自己在管理方式、經營思路等方面的優(yōu)勢,積極動作,戰(zhàn)勝開拓內銷市場上的“攔路虎”,將國際通行的經銷、代理方式、品類管理等經營方式、經營技術及國際規(guī)則引人國內市場,為產品進入內銷渠道提供便利。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