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職業(yè)化的大學生
【-人才新聞】每天在校園里都可以與身著西裝、夾著公文包、步履匆匆的學生擦身而過,正如北大教師強世功所說,如今的大學生正在越來越早的經歷“職場化”的過程。
在這個競爭無比激烈的社會中,大學再也不是一個安靜的象牙塔。窗子已經被打開,世俗的氣息充斥著整個校園。原本該在塔中專心念書的青年好奇地看向外面的世界,只為能在走出象牙塔的那一刻為自己搶占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
去年暑假參與招生工作,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我勸考生填一個不報不錄的專業(yè)保底,他們反問我:“學了哲學出來除了當老師還能干什么?”我一時間啞口無言,確實,人文類的專業(yè)沒有一個明確對口的社會就業(yè)領域,我始終無法用“能提升自身知識修養(yǎng)”“訓練邏輯思維”“為將來從事具體工作打下基礎”等理由讓他們信服。也難怪,大學的下一步就是進入社會、走入職場,對于歷經12年寒窗剛考上北大的高中生來說,學一個公認“好就業(yè)”的專業(yè)無疑對他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相比于這些尚未進入大學就開始考慮如何走出來的學生來講,我們身上這種焦慮就顯得更加迫切。有些同學從大一、大二就開始實習,還沒進行足夠的知識輸入就開始急著要輸出,還沒有學習最基本的新聞寫作方法就開始實踐“新華體”。不少人從一進入大學開始就參加各種社團,積累各方面的經歷。大一適應,大二風月,大三實習,大四找工作,若此,這4年的大學究竟學到了什么?
沒錯,我們處在一個焦躁不安的社會當中,大家都在拼命的向前奔跑,大學生也是這個社會環(huán)境的受害者!過早的職場化并不是我們的錯,而是社會激烈競爭逼迫的結果。
這聽起來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大學生的無奈也確實值得同情。然而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這種借口都顯得非常單薄。大學是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圣地,應該是社會思想最前沿的地方,應該是引領社會發(fā)展的地方,應該是改變社會風氣的突破口,而不應該反被社會牽著鼻子走。
對大學生個人來說,大學四年之所以寶貴,并不僅僅是因為它是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訓練營,是一個進入職場前的“緩沖地帶”,而是因為這是一個開闊眼界、認識社會、尋找到自己真正興趣所在的好時機。因為這時候你還沒有進入職場、尚有較大的選擇余地,你可以去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閱讀各門各類的書籍,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嘗試各種各樣的生活,從一個懵懂的高中生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興趣有比較清晰認識的“準社會人”。和尋找自己的方向相比,多考幾個不知有用沒用的證、多去幾個不知什么目的的項目、多混幾個不知學到什么的實習證明,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工作是一輩子的事,與其急匆匆地蒙頭往前跑,不如先利用大學的4年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yè)的鞋類資訊中心)
- 上一篇:求職者“被搜索”時代到來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yè)十佳設計師揭曉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