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衣——中國管理學術界現(xiàn)狀
和國內某著名管理學術雜志的編輯W老師聊天,發(fā)現(xiàn)他很痛苦。他每日審閱的稿件很多,按照他的原話,恨不得把這些來稿的主要文字全部刪掉,只保留頭尾,但是頭尾的結論又過于平常,因此,不登也罷。若按照此標準,該雜志就辦不下去了。所以,他還必須接受這個事實,他還沒有憤世嫉俗到自砸飯碗的地步。
這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的管理學術文章有點類似于經(jīng)濟學的文章,喜歡用數(shù)學說話。也就是所謂實證研究。這個實證研究,不是“根據(jù)實例來證明”的研究方法,而是用數(shù)學公式來證明的方法。筆者上個月和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石教授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他看論文的習慣是只看看結論是什么,中間部分可以不看。那些數(shù)學證明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錯誤的,就是虛假的,或者是毫無意義的。
錯誤的,這個判斷容易下也不容易。對于管理研究中的科學的層面,建立模型是可以的。由于管理行為的復雜性,在建立模型的時候,有些看似不重要但事實上很重要的因素沒有考慮進去,所得的數(shù)學模型可能根本就是錯誤的。另外一方面,也恰恰因為這個復雜性,美好的模型建立起來是很困難的。
虛假的,這個很常見,學術造假在我國并非新聞,在自然科學領域,通過捏造或者篡改試驗數(shù)據(jù)得到結果的事情很多。在管理研究中,利用虛構調查統(tǒng)計的辦法得到滿意結果也很常見。
毫無意義的,這個可能是根本的一個問題,對于管理研究的某些領域,硬生生弄個模型并且用數(shù)據(jù)研究,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
所以我十分理解W編輯的痛苦,他常常面對的就是這種大家都明白是無意義的,卻非要這么做的皇帝的新衣。造成這種 “惟模型”現(xiàn)狀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不外乎環(huán)境(學術評價標準)以及個人素質,甚至包括對這門學問的認識。
學術評價標準就像企業(yè)中的考核體系,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和事業(yè)長期化,并因此設計了考核體系,去引導組織中的每個個人和組織朝共同的目標努力。就以《管理學家》雜志社為例,編輯的考核辦法就是看你寫出來的文章或者約來到稿子是不是足夠好,銷售人員的評價標準是業(yè)務量。這樣,有好稿子就能換來讀者的支持,有了業(yè)務量就有錢繼續(xù)維持這個事業(yè)。如果換一個考核標準,編輯的任務是賣版面,發(fā)有償文章,那么結果就很可怕了,也許短期能夠賺到錢,但是,雜志就徹底砸掉了,不能做到編輯獨立的雜志是絕對不能成功的!然而,恰恰是不當?shù)膶W術評價體系,養(yǎng)活了無數(shù)個內容粗俗、唯利是圖的學術雜志(我們隨便在網(wǎng)上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賣雜志版面的廣告)。
學術評價標準就是學術工作者的考核體系。目前中國學術研究機構(包括大學)的學術評價標準非常差勁!最突出的問題是只追求數(shù)量不考慮質量。據(jù)說,如果一個得過諾貝爾獎的外國學者在沒有得獎前在中國的大學求職,恐怕連教授的職稱都得不到,因為他的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不夠。其實,我還是很理解為什么我們只重數(shù)量不重質量,因為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學術評價機制。我們還做不到在外國通行的“同行評價”,而只能靠行政手段制定游戲規(guī)則,以便于讓無學術鑒定能力的人也能輕松完成考核。聯(lián)想到雜志,如果沒有一個有水平的主編,再好的考核制度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結果。我的結論是,現(xiàn)有的學術機構組織設計不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一切改良措施都無濟于事。
在這樣的學術評價標準下,學術工作者就只能超水平地多發(fā)些文章,難免文章?lián)剿,甚至造假?
以上說的是環(huán)境影響,對于所有的學術門類都適用,具體到管理研究領域,假如排除了這方面的影響,如果對這門學問的認識不夠,是無法提出正確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見的。認識不夠,大致分兩個方面,第一,輕視實踐,第二,學習不夠。
相比其他學問,管理學很年輕。如果從法約爾和泰羅算起,也不過100年左右。進入大學,那就更晚了。六七十年前,管理學的大師梅奧在哈佛大學的教授職位是屬于工業(yè)研究的。管理學發(fā)展史告訴我們,管理學來源于實踐。由于我們在《管理學家》雜志開設了大師的欄目(其實就是管理學思想史),我比較熟悉這些情況,例如法約爾是法國一個煤礦企業(yè)的總經(jīng)理,出身于工程師;泰羅從工人干起,成長為工程師,通過動作研究開啟了科學管理時代;吉爾布雷斯是建筑商;巴納德是新澤西貝爾電話公司的總裁。這些大師都是從實踐產生了理論總結的沖動?墒枪芾韺W進入象牙塔之后,和實踐越行越遠,以至于以造模型為樂事,這是東西方現(xiàn)在都有的傾向,然而尤以中國為甚。離開了實踐的土壤,管理學的研究如無本之木。缺乏扎實地治學方法,缺乏認真研究實踐的習慣。一切從書本來,一切回到書架上去。
除了不重視實踐,中國的管理學者還不重視學習。談到這里,我想起一個工作中碰到的實例。有許多讀者來信問到,你們雜志怎么總是介紹老外的管理學成就,而且有些太久遠了,和現(xiàn)在有關系嗎?我的回答是,第一,介紹經(jīng)典作為一個欄目并不代表雜志的全部內容;第二,深度介紹經(jīng)典是為了正本清源,我們不知道管理是怎么來的,不知道整個管理知識都有哪些內容,是不容易了解管理的,以為管理就是幾本坊間熱炒的管理暢銷書,那就大錯特錯了;第三,某些出現(xiàn)很早的管理理論至今并不過時,例如從古典大師法約爾開始的職能組織形式,至今仍然是最佳的小型制造業(yè)的組織形式。第四,中國目前管理學術界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對前人成就缺乏老老實實的總結,動不動就著急創(chuàng)新,中國的企業(yè)可以跨越式地直接從計劃經(jīng)濟進入現(xiàn)代企業(yè)時代,并在跨越中謀求解決所有問題,可是學術的跨越,并不因為知識斷檔而著急過,中國的管理學術界就像不足月出生的孩子,高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像激素一樣催肥了學者們,他們在各處忙碌走穴的間隙,登一登學術研究的樓梯,立即喘氣,終于露出了骨子里的虛弱。
以上就是目前國內管理學術研究的一個側面,我們不能因此抹殺部分學者的嚴謹態(tài)度和成就,但是事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管理學術研究都是“皇帝的新裝”。
我想這篇文章就可以這樣結束了,盡管還不充分,不全面。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本來還想談談我的一點建設性的意見,留待下篇文章解決吧。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