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套鞋
套鞋是方言俚語,顧名思義,套在鞋子外面的鞋就是套鞋。想那雨天里走親訪友逛大街看西洋鏡,著一雙套鞋,撐一柄大紅的油紙雨傘,于風(fēng)雨中款款細步,左顧右盼,算是小城雨巷里的風(fēng)景。只是,時光荏苒,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豐富,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套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仨辏b想那遠去的什物,竟恍如隔世。
雨天穿著套鞋走泥濘,是上世紀城鄉(xiāng)里的平常事,就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也不算稀奇。套鞋分兩種,一是木屐,俗名“木腳子”。在厚實的木底板下前后左右敲打上四顆鐵釘,鞋面則用一塊經(jīng)過打磨的生牛皮制成。下雨天,連同腳上的鞋襪一起套將進去,便可在一路夸張的踢踏聲中走街串巷。而另一種套鞋,是農(nóng)人、工匠用粗布麻線縫制,然后在鞋面刷上一層又一層的石灰、桐油涂料,待油灰充分干透后,便成了防水的套鞋。那玩意兒雖然丑陋笨重,但照樣可以風(fēng)里來雨里去而不濕腳。這兩件古董般的套鞋,我七十年代念小學(xué)時還打過照面。后來隨著橡膠制品的普及,套鞋被高統(tǒng)的、低幫的、各種顏色的雨靴所代替。所不同的是,穿雨靴不再連同腳上的鞋子一起套進去,但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人們依然管雨靴叫套鞋。
1984年冬我路過重慶到江津當(dāng)兵時,見那濃霧中的重慶城了無生氣,沒看見幾幢像樣的高樓大廈,解放碑的碑尖尖還可以傲視群雄。天空中除了厚厚的粉塵就是總也落不完的酸雨,雨傘、雨鞋和手電筒便成了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出行物。在江津新兵連訓(xùn)練期間,正是巴山夜雨漲秋池時分,穿著一雙武裝部發(fā)的軍用棉鞋訓(xùn)練,濕了又穿,穿了又濕,很快就把皮實耐用的軍用品磨穿了鞋幫。夜晚站崗,看雨幕中著漂亮雨鞋的同齡人偎依在雨傘下卿卿我我,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那時國家窮啊,部隊更要過緊日子。作為新兵,每月10元津貼,除去買信封郵票牙膏牙刷外,一月下來所余無幾,別說買套鞋,就是購一雙廉價的布鞋也不敢奢望。
到重慶工作后,對這座英雄城市的印象與日俱增。那時重慶,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開啟,用“百廢待興”來形容毫不為過。牛角沱到兩路口一帶,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是嘉陵江大橋。其他地方,是隨意搭建的吊腳樓、亂七八糟的小店鋪、煙熏火燎的火鍋館,天空中總是灰蒙蒙的,如孩子未洗干凈的臉。一遇雨天,馬路上晴天積攢下來的灰塵便變成烏黑的泥濘,山坡上流下的污水灌滿了下水道,溢到街心。這時候,滿大街便響起套鞋聲!能有一雙套鞋該有多幸福啊。我想。
終于,營部下發(fā)了勞保用品,果然有我夢寐以求的黑色高腰雨靴。“好標(biāo)致的套鞋(hái)!”一激動,土得掉渣的湖北方言就脫口而出,一下子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改革開放三十年,重慶舊貌換新顏。人居環(huán)境大為改善,生活質(zhì)量顯著提高。生活在藍天白云下的重慶人,穿著不同款式、風(fēng)格各異的皮鞋、皮靴、皮涼鞋、休閑鞋、運動鞋、旅游鞋,在現(xiàn)代化的都市里追趕著明天的太陽。而今,除了鉆下水道的清潔工和江上打魚人外,有誰,還會想擁有那笨重老土的一雙套鞋呢?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