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大全
2012-02-02 08:18:17 中國鞋網(wǎng) xibolg.cn 【來源:滿族服飾】打印本頁 關(guān)閉
【-鞋文化】滿族婦女講究穿木底鞋,這也是滿族先民有“削木為履”習俗的反映。至清初已發(fā)展成為高跟木底的女鞋,尤其滿族貴族婦女,穿的更為普遍。滿族婦女不尚裹腳,多為天足,通常穿著寬大的旗鞋,這種繡花的旗鞋,淺幫,短臉,尖口,史稱“高底鞋”,又稱作“寸子鞋”,其鞋極有特色。鞋底用木制作,其木底高度一般為一至二寸,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其形狀似船底,又稱“船底鞋”。后來增高到三四寸,最高的甚至達到五寸左右,長度約占全鞋的二分之一。鞋底上下寬中間細,或上寬下窄呈梯形,鞋底的中部以木料為墊。木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裝有前平后圓的馬蹄形木底,踏地時印痕若馬蹄,故稱“馬蹄底”,另一種是上寬下窄,形似花盆狀,因此得名“花盆底”,兩種都屬于高底鞋。這兩種鞋是滿族婦女盛裝的服飾,多在慶典祭祀時穿用。穿著這種旗鞋者,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青年婦女。婦女盛飾時,穿著這種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走起路來,裊裊婷婷,輕盈嫻雅。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的第三十回“新娘子悄驚鼠竊魂憨老翁醉索魚鱗瓦”里說,穿這種鞋走起來“大是揚著個臉兒,振著個胸脯兒,挺著個腰板走”,走起來還“吉噔咯噔”,有著清脆的響動。由此,滿族婦女的那種矯健舉止呼之欲出,直到今天,我還經(jīng)?梢栽谖枧_或影視片中領(lǐng)略到她們當年的風采。在鞋的裝飾上有很多講究,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的另一處這樣描寫道:“只見他來到外問兒,在他那隨身包襖里拿出個小紅包兒來,……金、玉姊妹接過來一看,只見一盤兒里托著是一雙大紅緞子平金釘花線兒A字錦地扣‘百蝠流云’三寸半底兒的滿幫著旗裝雙臉兒鞋,合一雙魚白標布襪子……”。旗鞋的鞋面多用彩色綢緞制成,上施五彩刺繡,也有鑲飾各種珠寶者,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底腰身部分也常用刺繡或芽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鞋底木跟用白布包裹,鞋底一般抹有白粉,俗謂”粉底”。這種鞋的高木底非常結(jié)實,往往鞋面已破了,即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穿上這種鞋子,配上旗袍,更顯身材修長,婀娜多姿,別有一番風韻。但穿這種鞋走路頗為不易,需要經(jīng)過特別的訓練方可。
關(guān)于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滿族婦女喜歡遮腳面的長旗袍,為了行走方便,使旗袍的下擺既不拖地,又能遮蓋雙腳,她們便在鞋下安上了高高的木跟底。第二種說法認為,滿族婦女穿高底鞋是為了增其身高,同時,穿高底鞋走路步履必然不會太長,蓮花碎步能體現(xiàn)出女人婀娜的體態(tài)、優(yōu)美的身姿。第三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jīng)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為了防止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后來制作的日益精巧,發(fā)展成了。第四種說法是,鞋面上有美麗的繡花圖案,為了防止雨雪污泥弄臟鞋面,便把鞋底墊高。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lǐng)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權(quán)子,終于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fā)展壯大的目的,人們?yōu)榱瞬煌浤切┛嚯y的、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并世代相傳,越改越精致美觀,成了后來這種樣子。但是,若追究這種高底旗鞋的歷史卻并不久遠,大約是在滿族人關(guān)前后始興起來的,這一點通過《滿文老檔》的記錄可以了解到。《滿文老檔》的記載所涉及的盡是各種面料做的靴子,而不是那種高底鞋,說明當時的婦女仍是騎馬。只有在女子漸漸不再騎馬的時候,才可能興起這種對行走自由有很大限制作用的高底鞋。
中年婦女則隨著年齡的增長,鞋底的高度也逐漸下降,直至老年其鞋也以平木為底。一般勞動婦女也穿。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的平底繡花鞋,亦稱“網(wǎng)云子鞋”,俗稱“平底鞋”或“厚底鞋”,這種鞋是滿族婦女的坤鞋。其鞋底的厚度為八分、一寸、一寸半、二寸不等,鞋底的長短與腳大體相等,其前端著地處稍削,形成前銳后圓,以便于行走。鞋面的材料一般是用布或緞,色澤不一。鞋幫、鞋面上皆繡花卉圖案,鑲彩色或串珠,鞋前臉多繡“云頭”,也屬家常便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布質(zhì),冬絮薄棉夏為單,襪勒到小腿,襪底也納有花紋,有的還用各種錦緞鑲了邊。(中國鞋網(wǎng)-最權(quán)威最專業(yè)的鞋業(yè)資訊中心)